如今,随着威马800公里续航新车等等续航超过700公里的纯电动新车的扎堆亮相,2020年纯电动车已经可以说进入了700公里时代。但不管是700公里还是明年的800公里,乃至过几年马上就要实现的1000+公里续航,纯电动车的电池是越来越大,但相对应的充电速度一直都跟不上。
正正就是这个充电速度问题极大地限制了高续航型纯电动车的日常使用便捷性。放眼全球少数几个纯电动车主流市场中,我国的快充桩速度几乎全球垫底。欧美早已经用上了150千瓦级快充桩,甚至于特斯拉已经实现商用的第三代快充桩,速度已经高达250千瓦,相比目前国内那几十千瓦的快充功率,简直不在一个次元上。
但现在,我国终于开始在快充桩速度上发力了。
中日联手推全球最强快充标准
日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与CHAdeMO协会(日本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器协会)共同联合发布了快充标准CHAdeMO3.0。新标准在直流充电功率上将达到500kW(最大电流600A),并且将能够兼容此前的CHAdeMO版本、GB/T、CCS等不同标准的快充系统,日后还可以适配特斯拉。此外CHAdeMO 3.0标准还具有电缆直径更小、体积更小同时采用了液冷技术降温等优势。
此外,与目前主流的CCS标准最大区别是,CHAdeMO标准从一开始就是以双向充放电为核心功能而设计的,不仅可以给电动汽车充电,还能将电量回收并卖给电网。在新标准下,电动车5min即可补充200km以上的续航里程,基本满足短途城市出行需求。而目前投入商用、速度最快的特斯拉V3充电桩,最大充电功率为250kW,充电5min可实现120km的续航。
也就是说这套500千瓦快充标准一旦落地商用,即便是1000公里级纯电动车完全充满,也不需1小时,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套在中日两国通用的500千瓦快充标准,采用的是日本的CHAdeMO标准,而非之前我国一直采用的老旧GB/T标准。
我们输掉了快充桩标准之战了吗?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曾经提到过,目前全世界之所以一直没有统一的快充桩标准,之所以各自为政,最根源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在争夺快充桩的世界标准。在这场战争中只要谁最后胜出,谁就是世界标准。
但打到现在,趋势是欧美系的快充标准完全占据上风。目前欧盟和美国的快充标准基本上已经相互打通,而中日韩这三个国家,各自又有各自相互不匹配的快充标准,各自为政的话根本无力和欧美标准抗衡。
而在中日韩这三个国家中,日本快充桩技术标准是最先进的,甚至可以说是世界顶尖的先进性。但日本CHAdeMO快充标准长期以来只限制在日本国内应用。而隔壁韩国之前在快充桩标准上也有所建树,后来韩国几乎All in氢能源,也就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新一代快充标准的角逐。
而作为全球最大纯电车市场的中国,采用的还是非常老旧的且没什么远见的GB/T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桩标准。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的纯电车在续航里程上吊打世界,但在充电速度上被世界吊打的原因了。
我们意识到了问题,国家自然也意识到了。但如此老旧的GB/T标准要跟上世界主流,要做世界先进水平,这几乎等于国内的快充桩标准几乎要完全推倒重来。但考虑到编制一个完全全新的快充桩标准所需要的时间极其漫长,高速的市场发展根本不会给你这个少说5年正常10年的重新编写的机会。
快充桩之战进入下一回合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抱团取暖,正好日本有技术没市场,我们有市场没技术,再加上中日两国的联系,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系纯电动车目前大败于欧美系,几乎毫无存在感,日本也很急),两者自然一拍即合。
因此如果狭义的说,我们的确输掉了快充桩标准之战,GB/T标准已经成为充电桩之战的第一个出局者,但放弃GB/T标准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我们自己。但这未必是个坏事,如果用更大的视野来看,中日抱团推出能通用在中日两国的快充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欧美标准的分庭抗礼。
在以后可见的未来,代表着亚洲标准的CHAdeMO快充桩一定会快速普及。同时日系车在华也会全力押注纯电动车。考虑到当前这个全球汽车产业局势,欧美系的纯电车要在我国国内直接抗衡未来即将崛起的日系纯电车和已经有先发优势的国产纯电车,必然要适配亚洲标准。这场世界快充桩标准之战,很快就会进入下一回合:亚洲标准和欧美标准的正面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