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否认,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要觉得比周围的人强,就能获得巨大的满足感。而这种心理状态,在《系统论》中也得到了证实,人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除了保持自身稳定存在之外,还会寻求自身层级相对上升。
在奴隶制、封建制、资本制三种私有制形态中,资本制推崇的是货币自由。阶级主体是固化的,但组成阶级的个体是自由的,一个人可以靠他的能力爬升到更高的阶层。于是,人们通过掌握货币的多少来衡量自己和他人所在的阶层,也是当今最主流的社会形态。
于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背景下,一种超出人们生存发展需求范围的,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的消费品就诞生了,这种非生活必需品,被称之为奢侈品。由于它高昂的货币价值和极低的保有量,并且还具有从外表上一眼可以看出来的特点,使它除了拥有一定的使用功能之外,还承担着人们的社会自我展现,人们需要让自己使用的奢侈品符合社会对自己角色的期待,并且,人们可以从别人看待自己的态度中体验自我。
不难看出,人们对于奢侈品的期望,是心理层面的。是掌握更多财富的象征,是不断提醒自己比周围人强的心理暗示,是社会阶层的直接外在体现,跟它的实际使用价值毫无关系。而奔驰G63,好像恰好全部符合了奢侈品的社会定位和心理定位。
前文提到过,奢侈品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如果按照“汽车”的定义去看G63的话,它真是“独特”的很奇葩。别人都在优化空气动力学的时候,G还是方方正正;别人都在想尽办法让车主舒适进入的时候,G的上下车依然不够优雅;别人都在做电吸门尽量绅士,G的车门不抡圆了肯定关不上。
费了半天劲爬上去的驾驶室,肯定也是“独特”的。开到路上会有一种坐在别人车顶上的错觉。无论旁边是什么车,都可以去俯视它,遇到公交车,最多也是平视而已。古时候皇上都喜欢把椅子放在七层台阶上跟大臣说话,也是这个道理。俯视的心里,是阶层不同带来的优越感,而俯视的对立面就是仰视,这个大家都懂的吧……别跟我提过弯发飘,暗爽就够了。
G的“独特”之处,除了“视”,还有“听”。在这台车上,除了柏林之声可以指定播放一些曲目之外,听不到任何一处柔美的声音。别家的豪华车都是到处添加隔音条来减少噪音,而G却反其道而行,好像拆光了全车的隔音装置,没有高级的噗噗噗,全是清脆的咔咔咔。深喉的排气声没什么可说的,是AMG共有的爽点,但机械之精髓,才是G能够再传承100年的灵魂。
要说机械之精髓,每个品牌都有独门绝技,但都是通过隔音或电控的方式与人隔绝开来。而G的机械精髓,就是让人能实实在在的摸到。G的车门从来都不是拉开,而是按下,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拇指按压的力度变化真切地感受到按钮后面是一个弹簧加连杆,直接撬动门锁的直给。包括只能按下钥匙才能解锁,不是配置不够高,就是为了让人体验直接控制机械,并通过按压获得金属碰撞时产生的咔啦撞击声所带来的荷尔蒙快感。
G作为奢侈品的“独特”之处,除了视听之外,就是价格。并不是说它200多万的指导价人们能不能承受得起,单说近100万的加价,才是它远离消费品范畴,变成奢侈品的标志。一百万的加价,是不能贷款的,即便是贷款购车,也要先实打实地掏出一百多万现金,这在人们眼中就是前文所说的社会阶层的直接外在体现。能掏出一百多万现金的人,你也别猜我戴的的理查德米勒是哪买的了。
如果作为消费品,加价行为是应该受到抵制的,但如果作为奢侈品,加价反而是符合消费心理学的行为。就像不可能直接买到Birkin和Kelly一样,得先配个大几万的丝巾毛衣,才有资格买你真正想买的包包。G的稀缺性是导致加价的直接诱因,我从来没听说过一辆G在4S店里能停留超过三天。奔驰对G的产量控制,比钻石开采还严格,要说产能不够,那可真是无中生有暗度陈仓了。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和汽车的常规定义相违背的,但奔驰坚持这么做,正是因为这一切的“独特性”和“稀缺性”,都能够直接刺激到人们的感官和心理,使G完全脱离了汽车的范畴,甚至也不属于超豪华SUV的行列,而具有了奢侈品的属性。
G不高级,但很野。它是具有纯阳之体的奢侈品,可以填满人们在出行领域对社会阶层展现需求的空白。它,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