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名南路163弄,上海人的分寸感体现得非常明显。
■从往三楼的楼梯俯视二楼
丁林凤嫁进茂名南路这只弄堂里,就成了“王家嫂嫂”。
这是老一辈人对新媳妇的称呼,即使到了现在,弄堂内的大多数人还是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唤她“王家嫂嫂”或“可可姆妈”。
“这一点不像我娘家那边,那里一个新媳妇进门,不消三天,就把你里里外外都打听一遍了。而且我们这只弄堂的人,从来不会穿着睡衣睡裤拖鞋到小菜场去,即使到楼下厨房烧饭,也是出门衣裳穿好,围兜系好。”
在茂名南路163弄,上海人的分寸感体现得非常明显。
丁林凤嫁进来30多年了,平时有往来的也就自己一幢楼里的人,而即使住在楼上楼下,甚至对门邻居,也鲜少到对方家里去串门。
这一点,周戎也深有体会。他号称是弄堂里的皮大王,和小伙伴们一起会去别的花园里捉蟋蟀,抓大蚂蚁,会在弄堂里评选谁是真正的“老大”。
但是他不会去别的小朋友家串门,最多就是敲敲一楼小朋友家的窗玻璃,叫一声:“出来白相了。”
小朋友们在耳濡目染中习得了对界限的把握。周戎住在一楼,但他从来不会去二楼用厕所,其它楼层摆放在公用空间的东西,他也不会去用。
周戎还记得一个细节。小时候他喜欢在浴缸里汏浴,妈妈把热水烧好,倒进去。
小孩子有水玩最开心,他边洗边玩可以洗一个多小时,这段时间妈妈给他点上的是蜡烛。
因为卫生间的灯是公用的,怎么能开那么长时间,只为了他一个人洗澡呢。
“大家都老拎得清,看得懂山水的。”
丁林凤嫁入这弄堂多年,深谙花园洋房内的生存之道。之前在一楼靠花园的房间由于要透绿而被拆除了,现在他们家被分到四楼的房子里。
房子原始的格局早已被打破,非得有住在里面的人带着才能分得清其中的空间划分。
■厨房间里,属于每家人家的“领地”分隔得明晰。
一楼的厨房自然划分成了三个空间,放了三家人家的灶台,每个灶台上都有一盏灯。谁家烧晚饭的时候,就点亮自己家的那盏灯,这是说都不用说的规矩。
虽然住在四楼,但丁林凤家的公用空间都在三楼。厨房的一边是她家的煤气灶,四方桌和碗橱。
卫生间也在三楼。哪家人家用哪里的厨房和卫生间,在房票上都有明确注明,谁都不会侵占他人的地盘。
而在几家合用的空间内,也是按照“先来后到,既成事实”的原则。
就是说,谁家先把某处公共空间占下,那就成既定事实了,后来的人即使内心再不满意,也得尊重,自己另外寻找一块公共空间占上。
■三楼的浴缸已经变成其他用途了
丁林凤搬到四楼搬得晚,卫生间内已经没有更多公共空间了,她只能在浴缸上放上一块板,作为自己放脸盆的位置,“这也是没办法的,先到先得呀。”
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上彼此之间虽然早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像丁林凤和对门的邻居共同使用三楼的卫生间。
“他们年纪大,睡觉早,一般5、6点会用卫生间,他们把门关着,我们就知道了,不会去敲门的。我们一般要到8、9点才洗漱,大家时间自然错开。早上也一样,他们用得早,我们用得晚。”
但防不住人有三急,凑在一起的时候。
“一般来讲,我们不会去用二楼的卫生间,大家都老拎得清爽的。不过有时家里来人,要用厕所,正好三楼被占着,那么打声招呼,‘阿姨,用一下你们厕所哦’,没人会不答应。至于自己,每家都有一只痰盂,急的时候好派用场。”
默契自然形成,不用言说,但在有些事情上,还是需要全楼居民开会讨论的。以前关于水电费如何分摊,楼里就曾开过会。
“老早家里没那么多电器,只有电灯,就根据每家电灯多少支光来算电费。水费就按每家人头来算,不过家里有亲戚朋友来住哪能算呢?大家讨论下来,住一个星期以上半个月以下就算半个人头,如果住半个月以上,就算一个人头。”
现在这种计算方法已不再沿用,因为每家每户都有各自的小水表和电表,但在这计算背后的原则还是始终贯穿着花园洋房内的生活——尽可能公平,彼此独立,谁也不要占谁的便宜。
- END -
写稿子:顾筝/ 画图画:顾汀汀/
拍片子:林国华 沈阳/拍照相:沈阳 /
编稿子:周亦鸣/写毛笔:杨 卓/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照片来自视频截取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顾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