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萨特因为中保研的25%偏置碰撞测试成绩不佳,导致1月份销量排名大幅下滑,估计有不少吃瓜群众都有种终于出了口气的感觉。我觉得这件事挺有积极意义的,起码让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汽车的碰撞安全了,也让很多人从德系车就等于安全的臆想中醒过来了。但是让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是帕萨特都处在了这样的风口浪尖,为什么还不抓紧生产质量更好的车重新赢得市场呢?这就要从汽车制造的层面来考虑,改变一辆汽车的安全性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
车身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车身是怎么造出来的?为什么同一款车型,在国外的碰撞测试往往比国内成绩好?为什么帕萨特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善碰撞安全成绩比登天还难?这就要从焊装车间说起。
焊装车间是比较能体现一个工厂自动化差距的地方,一般而言像欧美日的工厂焊接大多靠机器人去完成,而亚非拉的工厂为了节约成本,人工的比重会更大。所以在这里,焊装车间是四大车间里最能体现人和机器人和谐共处的地方,生产起来虽不像冲压那样地动山摇,但是也足够热闹,甚至让人能感受到一种大排档般的烟火气。那么人和机器怎么分工呢?当然是各自发挥优势,人灵活体积小,但效率低焊接质量不稳定,所以就负责把零散的单件焊接成稍微大一点的总成,比如前后地板、内轮罩、防火墙、侧框等等,而机器人死板体积大,但效率高焊接质量稳如狗,所以就负责把人类焊好的大总成件进一步焊接成整车车身。
这里我们就要划重点了,因为一旦开始把总成件拼在一起,就意味着出现“主线”这个概念了,所谓的主线就是一条流水线上停放着一台台半成品汽车缓缓向前移动,车子每经过一个工位完成度就会更高一点。主线就像一根中枢神经贯穿焊装、涂装和总装三大车间,直到汽车下线,中间只要有任何一个工位卡壳都会影响整条生产线,所以保证主线的顺利生产是汽车工厂里优先级最高的事情。而第一个开始把小总成往上拼的机器人就是“主线”的起点,工位编号往往都是001,这个工位往往都特别有仪式感和象征意义,比如我原来的工作就经常和这个工位的机器人打交道,有时候会特地去拜拜它祈求主线的平安生产。
当然了,完全用人和机器来区别分线和主线并不严谨,比如在拼装门盖的分线也需要机器人来对内外板进行咬边,在主线也需要工人进行上料,补焊和装配调整,所以说车身车间是个人和机器和谐共处的地方。
为什么同样的车型不同地方生产出不同质量
在大致了解了焊装车间之后,我们就要讨论下一个话题了,为什么同一款车型,同样的车身结构,在不同的地方生产会出现不同的质量表现呢?这里要引入一个经典的质量控制模型——“人机料法环”,简单五个字就道出了精髓。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也就是说焊装车间里工人、设备、用料、工艺和环境都会影响质量。简单举个例子,比如A地和B地分别有两个焊装车间在生产同一款车身,A地的工人素质低,自动化程度低,工装夹具烂,零件用料差,生产环境恶劣,而B地的工人素质高,自动化程度高,工装夹具好,零件用料足,生产环境好,虽然生产出来的车身用肉眼看上去一模一样,但B地生产出的车身尺寸误差会更小,焊接质量会更好,内部应力集中会更合理,换句话说就是更有利于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
当然“人机料法环”是个特别复杂的质量控制模型,每一点都能单独拎出来讲上一期,所以不着急,咱们今天先把这个坑开了以后我慢慢填。总之大家都明白了,一个汽车工厂里,焊装车间是直接决定车身质量的一环,我们不能说焊装车间是四大工艺里最重要的,但往往车企都会特别重视焊装车间的建设和管理,因为这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辆车的被动安全性。
改变安全设计非一朝一夕
再回到开头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帕萨特想在短时间内提升车身安全比登天还难?想必大家已经知道答案了。罗马帝国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车企的制造体系也是多年演化的结构,任何一个小的更改都会是牵一发动全身,更别说要在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了,而且这还仅限于制造层面,不包括设计层面,所以真的是难上加难。
总而言之,一辆车的设计想要改变真不是今天说了明天就能改变的,而大众在过去的年间越来越多把目光放在营销和缩减成本上,让中国消费者伤透了心。这一次的事情,终于揭开了大众质量的真面目,而车企到底有没有这个智慧和决心去解决难题,就让我们车主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