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死亡激素”,是否能够成为人类长生不老的钥匙?
2020-01-11 02:36:54   

死亡激素:科学家们在对章鱼的研究中发现,它的眼窝后面有一对腺体,在特定的时候,这一对腺体会分泌出一种奇怪的化学物质,从而导致章鱼的死亡。研究者们将这种奇怪的化学物质称为“死亡激素”。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们还发现,在我们人类的身上,尽然也存在着“死亡激素”。

人体的死亡

人体

我们所说的人体的正常死亡,一般是指“老死”,也就是身体内的器官衰竭,不再工作。

科学家们对死亡的解释是这样的:人类基因排列的构造,是由两组核酸结合体形成的。这是一条链带,有头也有尾。可是我们身上的细胞,在复制任何一组基因时,链带两端的部分,总是不能很好地对齐。

也就是说两组核酸结合时,两头单组的核酸粒子是会脱落的,所以,我们的人体细胞每分裂一次,核酸两端的粒子就会脱落一些,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粒子脱落的就越多,久而久之,核酸链会变得越来越短。

核酸链变短造成的后果是,基因所发出的调控信号会减弱,细胞里面各部分的配套工作效率会降低,这样一来,衰老的速度就会相应地加快,抗病的能力也就削弱了,周而复始,人体便面临了死亡。

但是人死后,体内的不同细胞是以不同的速度死亡的。当心脏停止跳动之后,大脑的氧气供应立刻被切断,没有了葡萄糖存储的依赖,神经细胞会在3分钟至7分钟内死亡。

有趣的是精子细胞,在人体死亡36个小时后,它还会显示出活力。科学家们说,最长寿命的细胞是白细胞,在人体死亡5个月后,仍然有5%的白细胞在存活着。

实际上人体内各机构,每时每刻都会有细胞在新生,也有细胞在死亡。即便是在人体死亡的时候,也还会有细胞在新生。

人的死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实科学家们至今也没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头发和指甲,为什么在人体死后都那么长时间了,还能够生长?

发现“死亡激素”

章鱼

“死亡激素”的研究是从章鱼开始的。

章鱼:一般是指章鱼科26属252种海洋软体动物的通称,它生活在水下,适应的水温不低于7度,性情凶狠,常捕食其他鱼类,有时同类之间也会厮杀。

不过雌性章鱼从它排卵的第6天开始,性情就会变得特别温顺,而且不吃任何食物。40天后,幼鱼孵化出来,做为母亲的雌性章鱼,随之死亡。

这也正是让科学家们感到奇怪的地方,雌性章鱼的死亡,不是因为细胞或者器官的衰竭,它显然另有原因。

经过研究,雌性章鱼死亡,是由于它眼窝后面一对很小的腺体,这对腺体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分泌出一种致命的化学物质,科学家们把这种物质命名为“死亡激素”。

科学家们将正在产卵的雌性章鱼的腺体摘掉了一个,结果它的寿命延长了3个月。随后将两个腺体全部摘除,这条章鱼的寿命居然延长了9个月。

此后,科学家们还发现,其实人类也有分泌“死亡激素”的死亡腺,那就是人脑中的“脑垂体”。

人脑中的“脑垂体”只有大约5克重,它调节、控制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新陈代谢。最主要的是它促使甲状腺分泌出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是一种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甲状腺一旦停止分泌甲状腺素,人就会衰亡。

能否延长生命

脑垂体

科学家们说:找到了人类的“死亡激素”,或许延长我们人类的寿命就有了新希望。

但是要想延长我们人类的寿命,可不能简单地把“脑垂体”一刀切掉了事。因为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杜绝“死亡激素”的产生,但同时也断绝了人类必需的其它各种激素。

研究者们现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死亡激素”是“脑垂体”中的什么细胞产生的?它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发挥出来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有哪些因素可以使“死亡激素”的分泌减少、甚至停止分泌?

只有在这些问题解决以后,人类才可以采用药物或者手术等方法,来破坏“死亡激素”的产生。

目前,垂体分泌“死亡激素”,已经在大白鼠的身上得到了证实。但由于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体,所以它在人体内的发生机理到底是什么样的?研究者们还不太清楚,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体内的“死亡激素”一旦被人类所掌握,到时莫说是活到100岁,想要活得更长,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24小时服务法律热线:0531-8096167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9 莱芜知名律师 法律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