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 张炳剑
这几天,“45度让路法”突然间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刷屏,不少人把它定义为“2020年开车必备技能”。
在这段刷屏的动画模拟视频中,一条三车道的路上出现排队拥堵的状况,而后方则有一辆拉响警报的救护车需要紧急运送病人上前。为了让救护车尽快通过拥堵路段,所有车辆都分别向自己左右前方45度角侧身转向,为急救车让出了一条狭窄的“生命通道”。
这个动画模拟视频能够刷屏朋友圈,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给包括救护车、消防车在内的特种车辆让道的意识。这显然是素质的提升,文明的进步。
事实上,给这些车辆让道,不仅是素质的体现,也是法律规定的一种义务。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条有规定,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
只不过是,早先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人是缺乏这个意识,而令一些人虽然有朦胧的意识,却不知道如何操作。这就给人留下了路遇特种车辆不让道的不好影响。
近年来,这种现象明显得到了改善。开车在路上,主动给救护车、消防车让道的人越来越多,笔者开车时就多次亲眼所见大家给救护车让道的场景,而类似的新闻也时有报道, 比如12月23日,杭州就上演了一次教科书级的“45度让路”。在正值早高峰最拥堵时,一些车辆主动靠向道路两侧,为前来救火的消防车让出通道。
因此,“45度让路法”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应该当作一种常规的避让方式进行推广,使其深入人心。当然,视频中呈现的“45度让道法”,是比较理想化的,道路齐整,车流也井然有序,车辆前后的间距也比较宽,适合这么做。
而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比如有些道路狭窄,车流又大,就很难如此操作,而且现实中的路上,不仅仅只有小车,还有大货车、大巴车,车身长短不一,也同样不好操作。因此,具体怎么让行,这并非是唯一的方式,大家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操作。
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如果在避让过程中,因为其他车辆不好,又或者因为操作失误,发生了刮擦事故,甚至违反交通法规的事情,责任应该如何划定?比如如果因为给紧急车辆让路导致压到实线、闯红灯等,那又该如何处置?
按照交警目前给出的说法是,出现这种情况,在能证明的情况下,均不会扣分。而《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21条第3款也有同样的规定。
但这些都是被动的纠错,往往给车主带来了许多额外的麻烦,而如果一些车主对此并不知情,因此而遭了处罚,难免心中不会生出怨气,反倒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道路避让,不仅需要更具方便操作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更为主动的权责划分以及免责认定,让路上的司机们“让”得没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