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0日,起亚在印度发布了其在印度市场的第一辆新车,Seltos,旋即席卷印度市场:5周之内完成3.5万辆的销售。随后这款车在韩国市场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1月之内达到1.5万辆,成功跻身最畅销的SUV之列。乘着这股热销的东风,东风悦达起亚迫不及待地将这款产品引入中国,11月22日在广州车展上正式推出了这款车,其中文名就是全新傲跑。
这已是起亚3年内更新的第5款SUV
全新一代傲跑,车身尺寸4345*1800*1650mm,精准地定位在时下销售火爆的小型SUV细分市场领域。相比于上一代傲跑,新傲跑更大的车身尺寸、更美观的外观设计以及更智能的科技配置都意味着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它的出现,给了中国消费者在这一领域一个新的选择。
在过去的3年时间内,像这种级别的产品迭代,起亚在SUV领域做了4次。
2017年3月,定位于7座中型SUV的KX7(中文名:尊跑)上市,区别于当时KX3与KX5的圆润,KX7外形硬朗、线条刚硬,引领了接下来几款SUV的设计方向。
2018年4月,时隔2010年10月初代智跑上市已有8年之久,东风悦达起亚终于带来了换代的智跑。硬朗的外型,矫健的身姿,再佐以沃德十佳发动机,全新智跑一上市即形成热销,持续攀上月销1万辆的门槛,成为起亚在华销量的新担当。
仅仅过了4个月,起亚在华再推一款SUV,定位为入门级SUV,车身长度仅为4100mm,甚至要短于很多两厢轿车。但其可爱的外形、年轻化的设计以及6.98万的超低起售价都是其竞争力的来源。放眼整个SUV市场,这样的定位实属少见,而正是这种创新举动,也促成了奕跑出人意料的成功:月销3000-4000辆的奕跑成为起亚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是因为智跑作为一款紧凑型SUV内部空间还略显局促,毕竟其4460mm的车长与主流SUV的4600mm还有差距。觉察到这个细分市场覆盖不足问题的起亚于3月份推出了全新一代的KX5成功弥补了这一点。拥有更为强劲的动力总成与更丰富的科技配置的KX5很好地与智跑形成了产品差异化,双车的存在进一步帮助起亚提升了在紧凑型SUV领域的竞争力。
起亚的思考:顺势而为,从轿车到SUV
回看5年前,东风悦达起亚的巅峰时刻,由K2、K3、K4、K5等车型形成的轿车方阵构成了东风悦达起亚整体销量的80%。不可否认轿车产品线的热销促成了起亚在2014年的成功,但对轿车的过分倚重在随后的岁月中也成为导致起亚坠落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上图所示,2014年是中国轿车市场销量的历史最高点1238万辆,其后至今的5年时间,中国市场的轿车销量停滞不前,这也导致了严重依赖轿车产品线的车企深受其害,典型的除了起亚之外,还有一汽大众等。
对比之下,SUV市场则呈现了井喷之势,2014年至2019年,短短5年时间,总销量翻了近2倍!在这一市场有着广泛布局的车企显然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例如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
意识到这种巨大反差之后,主打轿车产品的车企纷纷开始了转型之路。例如2018年紧急上马了2款SUV的一汽大众终于在2019年扭转形势;东风悦达起亚如上文提及3年之内推出5款SUV也是出于这种考量。也许对于起亚而言,SUV转型的效果不像一汽大众来得那么迅速,但是顺势而为的起亚终将收到成效。
起亚的思考:从多代同堂到全细分市场覆盖
多代同堂一直是起亚在华产品布局策略中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当年狮跑、智跑、KX5的同堂,虽然在短期之内保证了销量指标的完成,但是车型尺寸的相当、车型命名方式的混乱最终成为消费者了解起亚产品、认识起亚品牌的一道鸿沟,长远来看,起亚品牌力深受其害。
但这一切正在改变,而改变的确是始于起亚确立SUV战略那一刻开始,也就是KX7推出的那个时点。
也许2017年推出KX7时,“尊跑”的中文名并不广为人知,但确定中文名为“X跑”已经意味着起亚思维的转变。其后智跑、奕跑的命名方式进一步固化了这个思维。而此次全网大张旗鼓地以“傲跑”为title做宣传的行为也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策略,即纠正了此前混乱命名机制的问题。
清晰了然的命名方式之外,还有上文提及的产品细分市场覆盖问题。从入门到小型,从紧凑到中级,起亚全面的细分市场覆盖体现了清晰的产品思路。这个思路与命名方式一道将会成为起亚重塑品牌力的起点,未来必将收益良多。#起亚#SUV#东风悦达起亚
2018年4月,时隔2010年10月初代智跑上市已有8年之久,东风悦达起亚终于带来了换代的智跑。硬朗的外型,矫健的身姿,再佐以沃德十佳发动机,全新智跑一上市即形成热销,持续攀上月销1万辆的门槛,成为起亚在华销量的新担当。
仅仅过了4个月,起亚在华再推一款SUV,定位为入门级SUV,车身长度仅为4100mm,甚至要短于很多两厢轿车。但其可爱的外形、年轻化的设计以及6.98万的超低起售价都是其竞争力的来源。放眼整个SUV市场,这样的定位实属少见,而正是这种创新举动,也促成了奕跑出人意料的成功:月销3000-4000辆的奕跑成为起亚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是因为智跑作为一款紧凑型SUV内部空间还略显局促,毕竟其4460mm的车长与主流SUV的4600mm还有差距。觉察到这个细分市场覆盖不足问题的起亚于3月份推出了全新一代的KX5成功弥补了这一点。拥有更为强劲的动力总成与更丰富的科技配置的KX5很好地与智跑形成了产品差异化,双车的存在进一步帮助起亚提升了在紧凑型SUV领域的竞争力。
起亚的思考:顺势而为,从轿车到SUV
回看5年前,东风悦达起亚的巅峰时刻,由K2、K3、K4、K5等车型形成的轿车方阵构成了东风悦达起亚整体销量的80%。不可否认轿车产品线的热销促成了起亚在2014年的成功,但对轿车的过分倚重在随后的岁月中也成为导致起亚坠落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上图所示,2014年是中国轿车市场销量的历史最高点1238万辆,其后至今的5年时间,中国市场的轿车销量停滞不前,这也导致了严重依赖轿车产品线的车企深受其害,典型的除了起亚之外,还有一汽大众等。
对比之下,SUV市场则呈现了井喷之势,2014年至2019年,短短5年时间,总销量翻了近2倍!在这一市场有着广泛布局的车企显然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例如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
意识到这种巨大反差之后,主打轿车产品的车企纷纷开始了转型之路。例如2018年紧急上马了2款SUV的一汽大众终于在2019年扭转形势;东风悦达起亚如上文提及3年之内推出5款SUV也是出于这种考量。也许对于起亚而言,SUV转型的效果不像一汽大众来得那么迅速,但是顺势而为的起亚终将收到成效。
起亚的思考:从多代同堂到全细分市场覆盖
多代同堂一直是起亚在华产品布局策略中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当年狮跑、智跑、KX5的同堂,虽然在短期之内保证了销量指标的完成,但是车型尺寸的相当、车型命名方式的混乱最终成为消费者了解起亚产品、认识起亚品牌的一道鸿沟,长远来看,起亚品牌力深受其害。
但这一切正在改变,而改变的确是始于起亚确立SUV战略那一刻开始,也就是KX7推出的那个时点。
也许2017年推出KX7时,“尊跑”的中文名并不广为人知,但确定中文名为“X跑”已经意味着起亚思维的转变。其后智跑、奕跑的命名方式进一步固化了这个思维。而此次全网大张旗鼓地以“傲跑”为title做宣传的行为也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策略,即纠正了此前混乱命名机制的问题。
清晰了然的命名方式之外,还有上文提及的产品细分市场覆盖问题。从入门到小型,从紧凑到中级,起亚全面的细分市场覆盖体现了清晰的产品思路。这个思路与命名方式一道将会成为起亚重塑品牌力的起点,未来必将收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