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汽车大国,是全球各大车企都眼红觊觎着的一块大蛋糕。
不夸张地讲,"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是无数汽车品牌市场开拓的战略最核心。
2017、2018连续两年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集团的"大众集团"在2018年全球的汽车总销量为624万辆,而单中国市场的销量就达到了311万辆,反观作为大本营的欧洲市场仅销售了175万辆,美国市场更是只有区区35万辆。
然而这样一个巨大的汽车市场我们拱手让人已然多年,好在近些年以来,自主品牌的崛起壮大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的希望仍存。
其中也有不少自主品牌开始冲击向更高的领域,试图与合资品牌力争一二,长城的WEY和吉利的领克品牌则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
Wey的外观得到诸多好评,而然代表核心的发动机却收获了诸多异响和高油耗的吐槽,而领克那边脱胎自沃尔沃的发动机似乎声讨声少了许多,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和主流品牌的差距究竟在哪?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质材料的缺失让人很无奈。
材料学的瓶颈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由于材料在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属于基础层,材料不过关意味着无法建成底层建筑,那么高耸的发动机研发大厦更是无从谈起。
将一台发动机拆开,大部件的主体部分为:缸体、缸套、油底壳、活塞、活塞环、凸轮轴、曲轴以及连杆等部件。
缸体和缸套的主要材料有灰铸铁、蠕墨铸铁和高硅铝合金。
因断裂时断口呈暗灰色,具有片状石墨,所以得名为灰铸铁,灰铸铁是一个大类,其中包括了石墨呈蠕虫状的蠕墨铸铁和呈现球状的球墨铸铁。
图为灰铸铁
其中曲轴和凸轮轴的材料则多用球墨铸铁。这些部件一般都通过金属浇铸来成型,通过将金属熔化成液体后倒入模具之中,浇铸的环节中则避免不了要经过排气工序以及脱模剂的喷洒,然而这些环节工序非常容易产生问题。
铸铁的材料还算好找,但是如今的发动机都为了追求燃油经济性拼命"减肥",在轻量化的苛刻要求下,铸铁是肯定不行的,于是铝合金以及一些复合材料被推上了台面,而这些最新型的材料专利权往往被国外公司捏在手里。
留给自主品牌的路不多了,要么选择花重金研发新型材料,要么继续使用老旧但稳定耐用的铸铁发动机,但是得忍受燃油经济性的相对下降。
磨刀不误砍柴工,缺了工具事倍功半。
材料作为消耗性资源尚且可以通过进口解决问题,但是用来加工这些材料的机械例如先进的车床、车刀以及车工就真的被人掐住了脖子。
以活塞举例,活塞和活塞环之间在一台正常寿命的发动机使用生涯中,要经历上千万次摩擦,虽然有机油附着在气缸壁上提供润滑效果,但长此以往磨损在所难免,机械加工的精度直接决定了使用寿命。
国际上加工精度从1950年到2000年提高了50倍;工序能力指数值普遍为1.33,轿车制造要求工序能力指数值≥1.67;国内机床的MTBF值只达到约500小时,而进口生产线的MTBF可以达到约5000小时。据专家估算,仅在加工车床上的差距,中国就差了德日至少15年的距离。
天时、地利加人和,人才是重中之重。
放眼全球,一些国家特别是工业发展较先进的,工厂中蓝领的工资很多都超过工程师岗位,更莫谈坐办公室的职位了。
在德国,一名焊工在正式上岗前需要经历一整套非常严格的培训和考试,有着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而我们国内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并非真的热爱技术工种,即便将来毕业的也鲜有真的去干这一行业的。
德国之所以对技术工种有如此高的待遇,跟劳动力紧缺也有分不开的关系。中国的工人流动性非常大,岗前培训和学校技术教育也都不够完善,导致产品的质量稳定波动非常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款车型你朋友买的时候都说好,但轮到自己买了却发现故障不断。
经济都在全球化,单打独斗实在傻。
汽车工业发展至今,早已不是一个依靠自己单打独斗就能壮大的产业,闷头自己造车别说扩张了,就连存活下来都成为一件难事。
自主汽车品牌很多时候并不是输在技术或者人才上,恰恰我们欠缺的是一整套体系。
这是从"设计-研发-制造-营销-渠道"等等一整条的体系。
比如我作为一家自主汽车品牌想打造一款发动机,摆在我面前的是两条路,要么选择逆向研发,买一台主流品牌的优秀发动机,我给它彻底拆成无数零件,带上"卷尺"逐个按照尺寸模仿,最终运气好也许能山寨出一台拥有原型机五成实力的山寨品出来。
或者我选择一条拥有完善供应链的道路,从最早的设计研发可以交给像是里卡多、AVL、FEV等工程咨询公司,只要钱到位,他们会帮你设计出一整套的设计解决方案,这相当于一台发动机的说明书,你只要照着做就行。
没有材料?完全可以通过进口。
没有车床?德国的海勒,勇克,尼尔斯,毛瑟,阿尔芬,英国的兰迪斯等公司等着你的宠幸。
没有人才?工资到位,全是高级技师全部就位;没有电控硬件,博世、马瑞利、大陆以及电装各大公司随便选。
我所要做的无非就是把这些名牌配件组装起来即可。
调教不来?那么再把它们丢回给里卡多、AVL、FEV等咨询公司就行了。
只是很多公司放弃了最后这一步,不重视匹配调教这种软实力,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这部分再给咨询公司塞钱,那么就真的没啥利润可言了,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市面上很多自主品牌汽车的一身名牌却开起来怎么都不是滋味,而另一些则是驾驶感受还不错,但人们纷纷骂它定价作死,可谁又知道厂家的无奈呢?
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悄然走过了60年,虽有坎坷,亦有荆棘,但我们中华民族还是那样坚定地走了下来。
作为全世界最瞩目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资本市场的排斥一直存在着,对华的技术输出也从未有放松一丝谨慎,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我们的工业技术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实属不易,这种坚韧的品质也是对手们所万万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