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斯基说这是美好的童话,大卫里恩说这是残酷的现实
2019-11-12 14:25:38   

(文:捉风捕影)

《雾都孤儿》是十九世纪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的长篇小说,它以伦敦为背景,讲述了孤儿奥利弗的悲惨身世和遭遇,以及最后获得幸福的故事,这部小说享誉世界,更是我们中学时代必读书目之一。而作为一个超级大IP,它也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以及舞台剧。而其中有两部最为著名,便是由大卫里恩和罗曼波兰斯基导演,他们的改编风格各异,但却亦都让人印象深刻。

波兰斯基版的奥利弗和大卫里恩版的奥利弗

1948年的黑白片《雾都孤儿》是由英国导演大卫里恩导演,大卫里恩的经典影片《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气势雄浑,但是各种题材也都拿捏得很自如,比如探讨关于婚外恋的《相见恨晚》,对精神出轨的女性心理的把握也很是细腻。大卫里恩版的风格整体是偏现实主义风格,呈现出很多戏剧冲突,渲染了奥利弗的悲惨。

《雾都孤儿》波兰斯基版和大卫里恩版(左起)

2004年的彩色片《雾都孤儿》导演是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相比于波兰斯基其他的《魔鬼圣婴》《钢琴师》《穿裘皮的维纳斯》等题材严肃或者是比较惊悚大尺度的风格,这部《雾都孤儿》简直就是童话,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部给小孩子看的电影。

从影片的整体风格来说,大卫里恩相对完整的表现了从奥利弗出生到回到自己家的过程,创造一种奥利弗历尽磨难重生的不易。而波兰斯基则是截取了一些段落,并且加入了很多原创的部分,并且正是由于这部分原创,使整部影片萦绕着浓浓的童话感,在奥利弗逃离去伦敦的段落,虽然一路上充满危险和艰辛,但是景色优美,画面清新,充满了希望。

然而这两部电影视听风格的特点,却完全不同。波兰斯基没有过多的考虑视听语言,风格比较随意,重点是影片的质感,整部影片的布景道具都很考究,在场景和构图色调上给人文艺复兴时期的庄重严肃感,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他以台词穿起整部影片,尽情的使用音乐渲染气氛,弱化戏剧冲突,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考究的布景,严格的构图和庄重的色调

而小编比较喜欢的大卫里恩的版本则是相对更加忠实原著,并且做了很好的电影化。在纯画面的段落中我们也能看到大卫里恩把握到了原著的精髓。比如影片的开场讲述小奥利弗的出生,将近三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和音乐,强烈的明暗对比,水上的水草,天空下的枯枝都在狂风中颤抖,辽阔的荒地里没有一个人,这个时候奥利弗的妈妈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她快要生了,但是此时狂风暴雨袭来,天气更加糟糕,影片用环境的极端体现时代的恶劣,等待奥利弗是这样的时代。

而在济贫院中的一段,孤儿们因为每天的稀粥不能填饱肚子,决定抽签去提出加粥,奥利弗不幸成为那个人。开始一段运动的长镜头略过一个个狼吞虎咽的孤儿们,一直到停在奥利弗在慢条斯理吃饭,他害怕提出加粥,所以尽量拖延。当终于吃完以后,他站起来。

画面变成大景别,奥利弗和孤儿们在远远的背景中,前景是处于压倒性位置拿着棍子的管事,小小的奥利佛慢慢走向前景。中间插入孤儿们受到惊吓的表情,接下来是奥利佛弱弱地请求加粥的俯拍镜头,然后快速接三四个占满仰拍画面的管事们的惊奇表情,干脆利落地呈现出这些人蛮横不讲理,大卫里恩用在构图和摄影机视角的独特设计来体现济贫院的权势和蛮横,以及孤儿们的弱势。

不管是美好的童话还是残酷的现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卫里恩和波兰斯基都完成了很成功的电影改编,既忠实于原著,又加入了个性化的创新,我们在观看不同版本时都能投入其中,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对小说的改编问题上,他们的改编让我们感受到电影的魅力,如何把一个大IP改编成一个具备电影化又能形成崭新的艺术形式,他们的创作很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作者捉风捕影授权维权骑士士值品牌馆】分发

24小时服务法律热线:0531-8096167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9 莱芜知名律师 法律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