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可以治疗的。目前,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一些有抗乙肝病毒作用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尚不能清除乙肝病毒,只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恢复肝功能,阻止疾病向肝病晚期阶段(如肝衰竭、肝硬化等)发展。经过这些药物的治疗,绝大多数慢性乙肝患者可以保持健康,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我们都知道乙型肝炎属于一种传播性疾病,血液传播感染的几率很大,所以,无论你体内病毒复制量是否阴性,是“大三阳”或者“小三阳”,只要你的血液进入别人的体内都是有传染性的。
但乙型肝炎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不会通过消化道或空气传播,因此,无论你的病毒复制量有多高,无论你是“大三阳”或是“小三阳”,你和别人日常接触、进餐,都不会传播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可以通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对于这两种传播途径,可以肯定,病毒复制量越高,传染性越强;病毒复制阴性者传染性很小。不过,配偶间一方打了乙肝疫苗并产生抗体,另一方无论乙肝病毒复制量多高,也不会传染。而高病毒复制的母亲可以通过妊娠晚期用抗病毒药物降低病毒复制量来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再加上孩子出生后乙肝疫苗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免疫方法阻断母婴传播,99%以上的乙肝妈妈都能生出健康宝宝。
治疗乙肝,干扰素与核苷酸类药物哪个起效快?
有一位患者因慢性乙型肝炎出现肝功能异常到医院去看病,有医生让她打干扰素,也有医生让她服用恩替卡韦、tdf或taf,她不知道选择哪种药物治疗好:“干扰素与核苷酸类药物哪个起效快?”
目前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分为两大类:①干扰素类,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俗称:“长效干扰素”);②核苷(酸)类似物,目前常用的有三种: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和替诺福韦二代(分别为etv、tdf、taf),并且这三种药物已被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为一线用药。
干扰素、核苷酸类药物优缺点是什么?
这两类药物各有优缺点。核苷酸类药物服药后一般在2~6个月就能看到病毒复制量明显下降,治疗1年80%~90%的患者病毒DNA就检测不到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临床治愈”,但核苷酸类药物都需要长期服用,5年、10年甚至更久;干扰素治疗1年,只有不到1/3的患者HBV DNA转阴,并转成小三阳,有一部分甚至可以停药,但对于那2/3无效的患者来说,只能停用干扰素,换用核苷(酸)类药物从头治疗,可以说有效率远不及核苷酸类药物。
另外,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较多,例如:流感样症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抑郁、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脱发等,有些患者不能耐受干扰素的副作用而只能中断治疗。而核苷(酸)类药物副作用就少多了,除了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CK升高和肾小管损害,核苷酸类药物需要每天坚持服药,不能中断,否则药效不稳定易引起病毒复发甚至是耐药,而2018年上市的taf在这方面也已做到足够的优化,将对人体的副作用降至最低,安全性也提高很多,目前仍保持零耐药的记录,对绝大多数患者都十分安全,是现在比较不错的选择。
常用核苷酸类药物(恩替卡韦、tdf、taf)对比一览:
知道这两类药物的优缺点后,乙肝患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药物。不愿意长期服药的患者可以试用干扰素治疗,如果担心干扰素的副作用或者打针不方便的患者,可以选择核苷(酸)类药物。无论选择哪类药物治疗,都要在医生指导治疗并定期监测。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实话:别信干扰素能使“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这种说法,确实有,但那是小概率事件,只有3%~8%的概率。如果为了此目的用干扰素,那失望的可能性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