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州人这么爱吃甜?
2019-09-26 12:46:56   

广东人吃不惯辣,所以湖南人是万万不能吃的。广西人肉质较硬没什么味道,全是酸笋味。福州人就不一样了,爱吃甜食还靠海,经常吃鱼营养丰富,既好吃又有营养,何乐不为?

在吃甜这件事上,福州人绝对可以骄傲地挺直腰板:I am No.1。你或许不屑,吃辣能力Max的川渝湘人才叫英雄好汉,吃甜又算什么?

别不在意,福州人吃甜的能力可能超乎你的想象:除了拥有数不胜数的传统甜点,做海鲜要放糖,煮稀饭要放糖,就连炒青菜也得放糖!

难怪郁达夫曾在《饮食男女在福州》里吐槽:福州人爱吃甜,吃到牙齿“十人九坏”。

同属于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福州菜不同于其他福建菜,鲜香之余酸甜的特点比较突出,但它甜得真有这么邪乎?

然而对于“咸滋味,淡清甜”的福州人来说,“吃甜”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我奶奶炖排骨汤,都要加一点白糖,喝起来比较甘甜。”

“小时候吃稀饭都是放白糖啊,没毛病。”

“福州的荔枝、龙眼的季节又快到了,我们一般蘸白糖吃。”

其实,福州菜的甜度,在部分菜名里就可窥见一斑。

比如“荔枝肉”,看名字就很甜吧,其实吃起来也是甜的。但甜味的来源并不是荔枝,所谓荔枝,其实是切成十字花刀的猪肉经烹调后形似荔枝。

这道菜之所以是甜的,是因为福州当地重量级的调料:白糖与猪油。虽然后来也衍生出了用真正的荔枝肉配番茄酱的做法,但还是没有直接加糖有灵魂。

再比如“芋泥”和“花生汤”,都是福州有名的甜品。

福州每逢吉辰喜宴,名菜芋泥多作为压轴菜品推出。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将芋头去皮切块,上锅蒸45分钟,碾成泥后加入猪油搅拌均匀。

注意:重头戏来了!搅拌的过程中放入大量白糖,复蒸一刻钟——糖才是这道菜的精髓。

猪油的香味配上白糖的甜意,在卡路里与甜度的双向夹击中,幸福感直线上升。对于名小吃花生汤,地道的福州人一定会推荐“没牙伯花生汤”,你说说吧,甜得牙都掉光了,可不是正宗嘛!

在福州,对海鲜的评价标准除了鲜就是甜。

你没听错。鱼、虾、螃蟹、海蛎,就连是苦螺,不管做法如何,都得加点糖。老一辈人做鱼汤,只需要老三样:鱼、水、糖。而许多福州妈妈都会煮给家里吃的一样补品:“红鲟煨桂圆”,也就是煮青蟹,配料是糖与桂圆。

其实,福州与糖的不解之缘最早可追溯至自西汉时期。

刘歆《西京杂记》曾述“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在当时,蔗糖制品实属稀罕,是作为贡品的存在。到了元朝,作为重要港口,福州在制糖工艺上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准,蔗糖制品远销至海外。马可波罗在游记里也曾记录这一盛况:这个地方以大规模的制糖业闻名,出产的糖运到汗八里,供给宫廷使用。明末清初时期,蔗糖一跃成为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三大法宝,可与丝绸和瓷器比肩。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称:“江西瓷器、福建糖品、果品诸物皆所嗜好。”对于福州人来说,如此大的骄傲,把它吃到肚子里,也算是最好的致敬啦!

除了历史口味沿袭,对烹饪的精细要求也是福州人爱吃甜的重要原因,正所谓“福州菜飘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

其实,虽然江浙菜系同样偏甜口,但江浙人放糖还有一套大致定律:红烧的菜一般会加糖,而白灼或清炒则不会。这与连炒青菜都放糖的福州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不过,大喇喇的福州人倒也不在乎这些,只开玩笑说上两句:应该是福州的吃甜程度,其他城市已望尘莫及了吧。

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在乎排行和存在感,倒不如约着恋人或拉上三五好友,逛逛夜晚的江滨,再喝上一碗古早味的花生汤,吃上一份鲜甜的鱼圆。

毕竟这座城市透着浓浓的烟火气味,在这样的烟火气中撒入一把糖,小火慢熬出的日子可是惬意得很呐。

文章来源:一起涨知食

24小时服务法律热线:0531-8096167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9 莱芜知名律师 法律咨询服务中心